你是「上班責任制,下班看電視」?
誰來看過(2)
上班時,你總是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工作?下班後,你又是以什麼樣的期待度過接下來的時光?現代工作者的工作風格、生活型態又是什麼?
《Cheers雜誌》8月在網路上進行了一項「台灣上班族工作風格大調查」,在回收的3,127份問卷中,88.8%的人不到40歲,77%屬於35歲以下的年輕世代。因此,透過這項調查,特別可以探究台灣年輕世代的工作風格走向。
如果要以一句話形容年輕世代的工作與生活面貌,「上班責任制,下班看電視」,
某種程度應該可以描繪現況,同時這也是調查所顯現的真實結果。
發現1:嚮往自由彈性,現實卻刻板被動
從調查中看出,台灣上班族普遍工時偏長,54.5%的人一天工作10小時以上。不過,也許是已經習慣這樣的長時工作狀態,只有43.8%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工時太長;認為工時剛好的人仍佔多數。
受訪者認為最能描述他們當前工作的形容詞,前5名分別為「聽命行事」、「多工並行」、「團隊合作」、「刻板僵化」以及「獨立自主」,雖然這些形容詞有好有壞,但以被動、缺乏自我色彩的描繪居多,而工作者顯然並不喜歡這種工作風格。
因為,當被問到自己「希望追求」的工作風格時,前5大受青睞的形容詞分別是「自由彈性」、「自我實現」、「團隊合作」、「展現本色」、「獨立自主」。
發現2:樂在工作,但厭惡責任制被濫用
在3千多位受訪者中,有55.2%的人工作類型屬於「上班打卡制,下班責任制」,所佔比例最高。其次則是「上下班時間固定的打卡制」(30.3%)與「上下班時間不固定的責任制」(14.6%)。
多年以來,「上班打卡制,下班責任制」,一直被視為是上班族工時破表,薪資卻沒有同步成長的「元兇」,因此,多數工作者都對這種制度深惡痛絕。
證諸我們的調查數字,只有15.3%的受訪者喜歡這種工作型態。比較出乎意外的是,最受歡迎的工作型態,竟然是「上下班時間固定的打卡制」,而非「上下班時間不固定的責任制」。
在台灣,標榜「責任制」的彈性工時曾被認為最符合知識工作者的需求。只是,在「責任制」被濫用的今天,上班族一來為了保護自己,二來也是對當前工作體制的反動,於是寧可回到「打卡」的年代,也不想整天抱著工作,難以跟生活劃分。因此,內心的衝突也由此而生。
一方面想追求「自由彈性」的工作風格,一方面卻又希望乾脆以僵化的打卡制,讓工作與生活做切割,上班族在上班與下班間的矛盾心情可想而知。
不過,若因此推論年輕人無法樂在工作,則又失之武斷。6成7的人表示喜歡自己的工作,而喜歡自己公司的人也有6成3。從正面的角度來看,台灣的年輕工作者比較不會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工作,因此普遍對工作及公司有一定的滿意度。
發現3:生活愈充實,工作愈快樂
此外,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,下班後的生活活躍度,對於白天的工作滿意度,其實存在著正向的關係。
「台灣上班族工作風格大調查」結果顯示,將近8成5的人表示他們「下班後會從事自己喜歡的嗜好及活動」,比例很高。而進一步交叉分析後發現,這些人對工作的滿意度,又高過下班後不會從事嗜好與活動的人。
下班後的生活品質為什麼會對工作滿意度產生正向的影響?答案從另一項調查結果就可清楚得知。
當被問到「下班後或假日從事喜歡的活動有什麼好處」時,排名第一的就是「紓解工作壓力」,其次則是「心情變好」、「身體更健康」以及「拉近與親人朋友的距離」。
至於台灣上班族下班後最常做的事,不意外地,「上網」(51.7%)及「在家看電視」(50.0%)高居前2名。儘管「和家人互動、聊天」、「和朋友見面吃飯」、「從事自己的嗜好」也躋身前5名,但比例卻快速滑落至3成左右。
雖然看電視和上網不是什麼罪大惡極之事,也確實有娛樂和放鬆的效果,但畢竟能創造的體驗有限,更難成為從深層驅動人生的新動力來源。
「台灣上班族工作風格大調查」點出了現代人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現況與想望,也提醒大家,下班後的生活「有」還不夠,更要求「好」。
如果,你不希望人生只有工作,就不能放棄工作以外的生活。如果,你不希望生活只有電視和電腦,就更要積極經營你的下班後黃金3小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