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世代.新勢力:「七年級工作觀」大調查
誰來看過(1)
10年前,初出社會的七年級嚇壞眾人,從此被冠上「草莓族」的稱號;
10年後,七年級領頭的Y世代正式進入30歲,他們佔據台灣企業員工的三分之一,成為企業內一股不可忽視的新勢力。
究竟從小生長在多元的教育與社會環境中,對於工作的期待與想像,和過去有哪些不同?《Cheers》雜誌首次舉行「七年級工作觀大調查」,結果有不少有趣的發現。
新現象:回力棒子女(boomerang children)
本次調查發現,有35.6%的七年級,「如果工作不順,父母願意在經濟上協助,會考慮辭職」,與X世代一旦工作,便不再倚靠家中資源的觀念有所差異。與父母的依賴關係使得Y世代延緩獨立,造就越來越多「回力棒子女」(boomerang children),在可以獨立後,遇到挫折或不景氣時,再次回家依靠父母。此一比例,遠超出美國在2009年金融風暴後所做的調查,當時美國僅有10%的年輕人,在面對工作不順時,選擇回家當「回力棒子女」。台灣父母對成年子女的經濟支持,是否也是造成年輕人動輒辭職的誘因,值得深入討論。
特質一:高感性
成功的定義就是「生活快樂」
對Y世代而言,父母工作是為了「過日子」,Y世代則是為了「過生活」而工作,因此有高達64.6%的受訪者認為,「生活快樂」就是成功,高於「身體健康」(45.7%)、「受到別人肯定」(43.3%)、「家庭幸福」(39.6%)、「擁有財富」(38.2%);更遠高於「工作成就高」的27.2%,顯見X世代依循加薪、升遷的線性人生,不再符合Y世代的期待。
不為工作犧牲生活
在工作與生活的選擇上,高達38.2%的七年級,認為他們「盡量讓兩者界線分明,不會為工作犧牲生活」,遠高於「只要是喜歡的工作,兩者界線模糊,犧牲生活沒關係」的19.1%;以「工作優先」的最低,僅3.5%。
與其挑老闆,不如挑工作氣氛
至於什麼是七年級選工作時最重視的條件?前三名分別是「薪水或福利好壞」(69.1%)、「同事之間相處愉快」(51.4%)及「遇到好主管」(34.3%)(表3)。除了最實際的金錢動機之外,七年級重視同事關係,更勝於其他關係。七年級普遍在少子化、父母工作忙碌的環境中成長,從小就更依賴同儕關係,而這種關係也延續到職場中。
特質二:高流動
工作的意義是「培養下份工作的能力」
而目前工作對自己的意義,「培養下一份工作的能力」獲得44.7%的得票率,遙遙領先其他選項。這點出新世代流動率偏高的原因,當Y世代大軍從企業中的少數變多數,「高流動」將成為常態,也是企業必須迎接的挑戰!不過,調查也顯示,超過3成的受訪者最長的一份工作做滿3年以上,若剔除問卷中,畢業出社會未滿3年的受訪者,比例更高,亦顯見七年級的工作穩定度並非如外界認為的低。
特質三:高個人主義
七年級從小習慣民主溝通
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發現是,本次調查中特別詢問Y世代在不同的成長階段,誰最重視個人想法?答案依序是:父母、老師、主管。Y世代可說是台灣家庭與校園民主化的第一代,在「愛的教育」成為顯學之下,Y世代習慣了家庭與學校的民主對待,進入職場後,同樣期待「民主」的溝通方式。如何不讓溝通成為Y世代離職的導火線,值得企業主特別注意。
職場不是Y世代的唯一戰場
至於對未來工作的目標,最多人希望成為「特定領域的專家/不擔任主管」(32.3%);希望「創業/擁有自己的企業」的人佔23.3%;僅有5.5%的人希望「成為CEO/總經理」,顯示七年級成功的角度更為多元。
Y世代眼中的好老闆:有領導力比當開心果重要
儘管工作不是七年級人生的全部,但七年級對主管的期望值並不寬鬆。他們對於心目中好主管/老闆的條件,依序是「能協助我成長」(43.5%)、「專業能力強」(32%)、「能清楚表達他的想法與決定」(29.3%);「具有個人魅力」(4.9%)及「幽默風趣」(2.6%)則落入最後兩名,顯示對七年級而言,主管個人的魅力,並非讓七年級下屬信服的基礎,能夠幫助他們成長的個人專業,才是七年級重視的。
給我加薪,也要給我挑戰
此外,七年級在工作表現優異時,高達90.4%的人希望「獲得獎金或加薪」,其次是「被主管肯定,賦予更有挑戰的工作」(46%),這也顯示,只要工作內容有興趣、充滿成就感,七年級願意承擔更多挑戰與責任。